分享至: |
近兩個交易日,滬深兩市股指以及板塊、個股分化均明顯加劇行情逐漸向結構性反彈演變
經(jīng)過前兩個交易日的大漲,周二滬深股市終于露出疲態(tài),呈現(xiàn)出沖高回落的態(tài)勢。從盤面來看,分化特征非常明顯:一是滬市與深市的分化。滬市盡管也處在回落中,但幅度明顯小于深市。周二,上證指數(shù)僅下跌1.56%,而深成指顯著下跌5.45%。其實,這種分化周一就露出端倪。當天,上證指數(shù)在上個交易日全線漲停的基礎上大漲7.77%,而深成指僅錄得4.40%的漲幅。
二是個股、板塊分化明顯。就代表板塊走勢的分類指數(shù)而言,巨潮大盤指數(shù)、中盤指數(shù)及小盤指數(shù)分別下跌3.86%、5.65%及6.73%,下跌幅度與盤子大小呈反向關系。中小板指數(shù)下跌6.47%,進一步驗證了這種關系的存在。
之所以出現(xiàn)上述分化走勢,原因在于與救市政策相關的滬市權重股數(shù)量多,比重大。匯金公司自主購買的工行、建行、中行都在滬市。相反,深市就沒有這樣的“脊梁股”。所以,就出現(xiàn)了滬深指數(shù)分化的格局。三大救市舉措頗有深意,但最有力的是匯金入市與央企的增持及回購,其所涉及的大體上都是大盤股。因此,大盤股的走勢明顯要強于中小盤股。
這種分化對后市會產(chǎn)生什么影響?大盤的反彈能走多高?這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。從近兩天的交易情況看,雖然反彈高度不容易確定,但短期內再度大跌的可能性不大,而維持區(qū)間震蕩的概率偏高。
分析師認為,周一交投活躍,滬深成交合計超過1600億元,是前期低迷時期的兩倍多,這種巨量換手很可能是場外資金建倉所為。原因在于,9月18日以前,兩市大盤震蕩下行,場外資金保持觀望。9月19日,在三大政策利好刺激下股市全線漲停,場外資金根本無法建倉。而周一指數(shù)大幅高開,短暫回調后企穩(wěn)回升,再次留下巨大的跳高缺口,表明場外資金承接積極,短線拋盤減輕后市場繼續(xù)盤升。如果主力拉高建倉的判斷成立,其建倉成本就在2200點附近,后期仍有上漲空間。
再從熱點表現(xiàn)和資金流向來看,機構資金大舉進場爭搶權重股、藍籌股,題材股的表現(xiàn)相對落后。券商、銀行、煤炭石油板塊領漲大勢。銀行股整體狂飆,周一工行、建行、中行被巨量買單牢牢封死漲停。周二,雖然大盤表現(xiàn)疲憊,但工行、建行走勢穩(wěn)健,盤口顯示明顯有大資金在吸納。如此,匯金公司吃進的機會不多,入市護盤仍停留在意念階段。因此,1802點以來的行情可定性為大盤股行情。也因此,行情將具有較強的延續(xù)性,被人戲稱為“一日游”的可能性不大。
不過,也有分析師認為,十·一長假臨近,而長假期間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將限制投資者的入市積極性,因此短期繼續(xù)沖高的潛力不大。
來源:證券時報